來到海山,我第一張播放的唱片是辻井伸行的新專輯「Nobuyuki Tsujii Plays Liszt」,2014年十月才發行,我在唱片行的新片架上看到,馬上收了下來,所以,對我來說辻井伸行也是剛到手不久的唱片,才聽過幾遍。用dB7搭配全套Boulder,鋼琴聽來自然大氣,而且細節豐富,專輯的第一首曲子是「帕格尼尼大練習曲:鐘」,這本來是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子,李斯特把它拿來用鋼琴表現,在dB7搭配Boulder上面,那鋼琴絲絲縷縷、遠近分明的樣貌,好聽極了!咦?怎麼會有遠近?又沒有把喇叭前前後後搬動?當然有,那是辻井伸行靠著鋼琴的輕重緩急,把教堂鐘聲的遠近給「做出來」。dB7的高頻段延伸,和我過去聽Kharma的印象略有不同,新的鈹高音感覺比陶瓷高音的色調要暗一些,可是卻更顯舒暢自然,這與我在慕尼黑音響展上聽到的dB7印象一致。
模仿教堂鐘聲由遠而近、由疏而密的「鐘」之後,我忍不住繼續聽下去,第二軌是「巡禮之年第三部」(Années De Pèlerinage - Year 3)的「艾斯特別墅之泉」(Les Jeux D'Eaux à La Villa D'Este),從標題您就可以想見,音符描寫的是潺潺流水,這樣的「音畫」,用鋼琴很難表現,要知道鋼琴的本質是打擊樂器,一顆顆的音符要能像流水一般連在一起,指尖的功夫既要柔軟,又要清晰,才能把顆粒般的音符連在一起。辻井伸行彈奏起這類寫景的曲子,很有自己的風格,或者說,可能是因為他的年輕,讓手中的李斯特聽來那麼輕盈,在dB7上面,音符一顆顆地清晰分明,卻又能把流瀉不息的鋼琴聲連成一氣,還把辻井伸行的年輕活力表現出來,我又忘記來海山是來聽音響,腦海裡都是辻井伸行錄音的模樣。
聽得入神,同一張CD我繼續聽下去,那是華格納的「崔斯坦與伊索德:愛之死」(Wagner/Liszt: Tristan Und Isolde - Isoldes Liebestod, S 447),鋼琴的份量很重、很重,畢竟,那是「愛之死」,談生死,哪有不重的?辻井伸行彈出了鋼琴的份量,可是卻像少了什麼?dB7沒能表現出來嗎?還是Boulder遺漏了什麼?再回頭聽一次,鋼琴有著權威性的重量感,沒錯,dB7與Boulder呈現出「愛之死」的重量,可是隨後音樂的昇華,那不是「死」,卻是「愛」,這糾纏萬分、複雜崎嶇的「愛」,似乎還沒有在辻井伸行的心裡面扎根,所以,dB7與Boulder清楚地把鋼琴演奏家的缺陷,忠實地表現出來。